【王智立專欄】一場演講,一部活歷史!史欽泰院長親解《從邊緣到核心》的誕生與台灣半導體的世紀豪賭
專欄作家王智立/馬思平
2025-07-01 13:30

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

(圖片來源:天下文化)

第一章:世界在變,我們必須說自己的故事

夏日週末的高雄熱情如火,一場由清華南部校友會舉辦的《從邊緣到核心》新書分享暨簽書會,因主講人史欽泰院長的蒞臨而座無虛席。這不僅是一場新書簽書與介紹會,更像是一場橫跨半世紀的歷史見證。史院長,這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擘畫者與實踐者,以他一貫的溫和與風趣,為我們揭開了那段被歷史煙雲半掩的「造山」歲月。

演講的開頭,並非從歷史談起,而是從當下說起。史院長坦言,近年世界的劇變讓他深有所感。「川普一天到晚講說:『你台灣偷了我們的(技術),才能在現在做這麼多IC,賺美國錢。』這個沒有人服氣,」他頓了一下,接著說:「在這個時候,突然間全世界意識到,台灣是重要的,現在半導體影響到國家安全了。」同時,台灣的民眾也開始了解到半導體在世界舞台上將台灣的重要性展現出來。

這份突如其來的全球矚目,讓他這位圈內人也感到「奇怪」。他笑著說:「這種五十年來我們每天在做的事情,今天突然就變成這樣。」他將此歸功於「人文的力量」。史院長特別提及由清華校友蕭菊貞導演拍攝的《造山者》紀錄片,如何用影像的「異能」,將這段硬核的科技史轉化為感動人心的故事。「現在真的是認識到這個文創的力量、拍電影的力量。」

這也正是他與陳添枝教授、吳淑敏作家共同寫作《從邊緣到核心》的初衷。史院長嚴肅地指出一個現實:「我們現在看到的,全世界人看的資料大部分是外國人寫的,都是英文寫的。」當台灣的產業實力站上世界舞台,我們卻缺少用自己的語言、自己的視角,去完整梳理這段歷程的權威紀錄。若我們不自己動手,那麼詮釋權、話語權,終將落在他人之手。

因此,記錄,成了一種責任,一種必要。這本書的誕生,不僅是為了回顧過去,更是為了向世界宣告:「這,才是我們的故事。」史院長提到,當初要出書前一直很猶豫,總覺得「現在沒有人看書啊!」但世界的變化與大眾的熱情,證明了記錄的價值。這本書,正是要讓世界看見,台灣這段驚心動魄的產業奇蹟,並非偷竊或偶然,而是一群人,在特定的時空背景下,憑藉智慧與勇氣,一步一腳印走出來的成果。

第二章:集眾人之力,一部史書的漫長孕育

《從邊緣到核心》這本書的誕生,本身就是一段長達近二十年的故事,一如它所記錄的產業史,充滿了因緣際會與眾人的努力。史院長娓娓道來,這一切的起點,要從他2004年自工研院退休、轉任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院長說起。

「當時在清華科管院EMBA 有一門課,是吳泉源老師的。我去的時候,聽我們那些學生都在說,他教的「科技與社會」非常、非常好。」史院長口中的吳泉源老師,是清華人社院的瑰寶,一位工程出身、轉治產業史的學者。當時吳老師主要是在整理傳統產業的歷史。

史院長介紹給吳老師工研院與半導體產業的許多人,鼓勵他:「你可以好好把這些資料整理,那你將來做研究與講課就有足夠資料了。」這是本書最早的萌芽。

其後2006年,曾任行政院院長、經濟部長的孫運璿去世。史院長受孫運璿的女兒委託擔任了孫運璿學術基金會的執行長。在整理孫資政的文物時,他深刻體會到,孫運璿先生作為當時身處「宰相」位置的行政院長,在產業發展中扮演了拍板定案的關鍵角色,留下許多珍貴的政府會議紀錄資料,但臺灣記錄產業與社會變化的文獻卻不多。作為基金會的執行長,為了彌補這塊歷史的空白,史院長邀請吳泉源老師在基金會籌設建立一個「孫運𤩷學術奬」,獎項鼓勵台灣學術界對 60到80年代台灣經濟、社會、文化與科技的變遷做研究歷史的紀錄。

然而,天不假年,2018年吳泉源老師不幸英年早逝。吳老師一直在執行的歷史紀錄計畫,連同他蒐集的珍貴史料,頓時陷入停擺。直到2019年,當初毛遂自薦擔任RCA技術引進計劃的主持人的胡定華先生突然離世,強烈的觸動讓史院長覺得不能再等。他找上了三位經濟學家繼續相關工作,台大經濟系吳聰敏教授、清大經濟系趙相科教授,以及曾任國發會主委、同為清華同事的經濟學家陳添枝教授。這個跨校際的學術合作團隊,承接了吳泉源老師未竟的使命,決心要為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歷程留下完整而權威的紀錄。

史院長笑著回憶,陳添枝教授在政府服務期間參與了DRAM產業重整的過程,也有願意投入,除了學術興趣,還有一個有趣的人際連結:「他在台大電機系時代裡有兩個同班同學,一個叫做盧超群,一個叫做孫元成,在半導體界都很厲害的。」能為自己同學的輝煌事業作註解,也算是一樁美事。

接著是一段漫長的寫作過程,各種資料需要分析消化吸收。史院長透露,英文版其實早在兩年前(2023年)就已完成,但尋找國外出版社的過程並不順利。眼看著世界局勢瞬息萬變,「我們紀錄的歷史更需要及早發表!」他半開玩笑地說。團隊毅然決定,先推出中文版!遂邀請吳淑敏加入整理,得天下文化高希均教授的大力支持,才讓這本凝聚了無數人心血的著作,在今年四月順利問世,與蕭菊貞導演的紀錄片《造山者─世紀的賭注》,在同一個時間點上交相輝映,共同掀起了這股回望歷史的熱潮。

第三章:風雨飄搖的年代,一場攸關國運的世紀豪賭

時間回到60、70年代的台灣,那是一個怎樣的年代?史院長用「風雨飄搖」四個字,為那段歲月下了註解。

「各位如果年紀比較大的會知道,」他說,在1960年代臺灣的建設受益於美援的幫助很大。到1965年美援即將停止,經濟成長的動力眼看就要熄火;外交上,被迫退出聯合國,邦交國一個個離去,國際地位岌岌可危;緊接著,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全球經濟動盪。對內,台灣的產業仍以農業和勞力密集的輕工業為主。史院長回憶起自己的童年:「我自己是台糖的(子弟),常常聽我父親跟那些朋友在聊天,都是很重視國際的糖價。糖價好,明年日子會比較好過;糖價不好台灣的經濟都會受影響」一個國家的經濟命脈,竟繫於國際原物料的價格波動,其脆弱性可見一斑。

出路在哪裡?當時的領導者,如孫運璿、李國鼎先生,明確地指出:「我們不能靠勞力密集,我們一定要有科技。」但要發展資本密集或技術密集產業,對當時的台灣而言,都是一場巨大的冒險。

為此,政府做出了幾個極具智慧的「頂層設計」。首先,是1965年透過美洲工程師學會(Chinese Institute of Engineers, USA)舉辦「近代工程技術研討會」(Moder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Seminar,簡稱METS),定期邀請像潘文淵先生這樣旅居海外的華人專家,每兩年一次,將國外最新的知識與技術帶回台灣。「在那個沒有網路的年代,這就是我們知識的來源,」史院長說,「一來哇那不得了,不止政府官員,國營公司高管,台大、交大、清華的學生,都擠著去聽。」

其次,是成立了一個能擺脫政府體制束縛的研究機構——工業技術研究院。史院長特別強調:「通常政府相關的東西都被兩個制度束縛住了,一個叫人事制度,一個叫會計制度。」而工研院的財團法人身份,使其能擁有獨立的人事與會計權,給了它最大的彈性與效率去延攬人才、推動計畫。這在當時是極其前衛的創舉。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到底該選哪個技術?這就是世紀豪賭的核心。在多方評估後,台灣選擇了向美國RCA公司引進CMOS(互補式金氧半導體)技術。這在當時是多種可能的技術方案之一,許多人質疑為何不選更知名的公司或技術。但史院長解釋,RCA的CMOS技術,是為美國太空總署(NASA)及軍方開發的,為了太空應用具備「抗雜訊」和「極度省電」的優點,但會在成本上比其他方案為高。這兩個在當時看似不屬於決定性優勢的特性,卻在幾十年後,完美地契合了個人電腦、智慧型手機等消費性電子產品對輕薄、長效的需求,讓台灣意外地站在了浪潮之巔。這場賭注,我們賭贏了。

第四章:一碗豆漿的追尋:記下傳奇的起點

在波瀾壯闊的產業史詩中,最讓校友們津津樂道的,莫過於史院長分享的「尋找小欣欣豆漿店」的偵探故事。

為何要找一家豆漿店?史院長解釋,因為這不是一家普通的店。1974年2月7日,時任經濟部長孫運璿、交通部長高玉樹、RCA研究主任潘文淵博士等七位關鍵人物,就在這家店吃了一頓早餐。餐桌上,他們達成了台灣必須發展積體電路產業的共識,並敲定了初步計畫。可以說,這場豆漿早餐會,開啟了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傳奇序幕。

「可是,這個故事很好,但就是沒有人告訴我豆漿店在哪裡!」史院長笑道。這個問題困擾了他許久。他拜託吳泉源老師和他的學生們幫忙,大家像偵探一樣,開始大海撈針。在網路不像今日這麼發達的時代,從一位泰國華僑寫的出國報告中,找到一絲線索,但仍無法確定。

轉捩點,發生在另一位產業前輩方賢齊先生過世後。在一次與前中華電信董事長呂學錦的聊天中,史院長得知,方賢齊先生與潘文淵博士當年規劃半導體計畫時,時常互通電話。呂學錦靈感閃現:「我們的中華電信很重要,電話簿!如果小欣欣豆漿店有電話的話,那個電話簿裡面會找到小欣欣豆漿店的資料!」

這在手機時代聽起來匪夷所思,但他們真的跑去中華電信的倉庫,翻出了1974年份的台北市電話號碼簿。一頁頁翻閱,最終,真的在行業分類頁裡找到了「小欣欣豆漿店」的登記資料,在南陽街40號!全場校友為這段執著的追尋過程,報以熱烈的掌聲。

但今日的南陽街已經沒有40號,在南陽街36號與南陽街50號之間目前是南陽街38巷。
「我就想,我們應該在這邊立個牌子,」史院長眼中閃爍著光芒,他以美國矽谷的「惠普車庫」為例,「我們也應該要有自己的朝聖地標,讓大家可以去打卡。跟科技沒關係的也都可以去啊,說不定現在還可以在那邊開個豆漿店賺錢嘛!」
一席話引來滿堂大笑。從一場攸關國運的早餐會,到一段趣味盎然的尋店歷程,史院長讓我們明白,宏大的歷史,正是由這些有血有肉、有滋有味的細節所構成。而《從邊緣到核心》這本書的價值,與「造山者」紀錄片也正在於此——為後人記下這些差點被遺忘的、傳奇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