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宏文專欄】英特爾從18A轉進14A,三星暫緩14A轉而專注20A 台積電變成一個人的武林,背後與輝達有什麼關係?
專欄作家林宏文
2025-07-03 13:00

本文作者林宏文,主跑科技、生技產業多年,目前為財經專欄作家、財經節目與論壇主持人,長期關注產業發展、投資趨勢、公司治理以及國家競爭力等議題。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

近來,英特爾(Intel)和三星電子(Samsung)相繼宣布調整先進製程技術推進策略,其中,英特爾從18A轉進至14A,至於三星則暫緩14A的開發轉而專注在2奈米(20A)。

這兩大廠的策略轉變,雖然都有不同的原因,但卻都顯示,兩家公司與台積電競爭先進製程已遇到大挑戰。半導體先進製程的競賽,如今將更形成TSMC一個人的武林。

首先關注英特爾的動態。新執行長陳立武在接手英特爾幾個月後,已經展開了多項重大改革,除了進行組織整編及大幅裁員外,核心主管也多有變動,至於在關鍵製程技術上,則有重大策略改變。

根據《路透》的報導,陳立武對內部表示,該公司研發中的先進製程 18A 未能成功吸引新客戶,因此可能停止對外提供此項技術,只用在自家產品上如年底要量產的「Panther Lake」筆電處理器上。

至於英特爾未來的開發重心,則放在下一代的14A,預計 2028 年進入量產,並吸引像是輝達及蘋果這種客戶的需求。

18A是前任執行長季辛格曾投入鉅資發展的先進製程,試圖在代工市場與台積電等對手抗衡。不過,陳立武接手後,發現這項製程技術並不成功,而推動這項策略調整,可能導致英特爾認列數億甚至數十億美元的損失。

根據外資券商對英特爾的分析,英特爾這個策略轉進,顯然是擴展代工市場策略的「又一個挫折」,意味著英特爾的「轉型之路將更為艱辛,也會花上更久的時間」。至於對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來說,則是「有利的價格與市占優勢」。

因此,若更精確的說,英特爾直接跳到14A,代表著18A做失敗了,因此儘早放棄,把競爭目標放到下一個世代。所以,與其說英特爾跳躍式地進展到下一世代,更精確的說法是,這是英特爾「失敗後的轉進」,也許更符合現實情境。

另外在三星電子的部分,三星暫緩14A的進展,而專注發展2奈米(20A),背後的兩個策略方向,也值得注意。

首先,三星暫緩14A製程開發,是因為14A的開發太花錢,過去幾年,三星業績與獲利表現不佳,已經無力大舉投資先進產能與製程研發,因此,在2奈米之後的埃米級(angstrom)戰爭,就先叫停,不再與台積電繼續喊牌叫陣了。

其次,三星電子希望回頭鞏固二奈米的訂單,並且希望可以同時拿下輝達的第五代高頻寬記憶HBM(HBM3E)與 2奈米繪圖晶片(GPU)的訂單。

據了解,三星電子設備解決方案(DS、半導體)部門負責人全永鉉副會長,日前赴美國矽谷,與輝達洽談合作,希望在高頻寬記憶體(HBM)和GPU代工訂單上,都要同時爭取。

三星電子目前最大的挑戰是,第五代HBM(HBM3E)12層產品尚未獲得輝達的品質認證,這讓三星電子讓出記憶體龍頭寶座給SK海力士。與輝達及台積電合作緊密的SK海力士,甚至第五代HBM產品已獲輝達認證的美光公司,如今都強烈威脅這家磐據記憶體龍頭超過二十年的大廠。

此外,三星電子的晶圓代工部門,目前掉單的情況更加嚴重,幾乎超過九成以上的重要大客戶,都成為台積電的囊中物。輝達不只是 HBM 領域的重要客戶,今年又將超越蘋果成為台積電的第一大客戶,輝達龐大的GPU訂單,當然也是三星電子代工事業的關鍵客戶,因此三星電子也希望爭取代工輝達2奈米製程的GPU訂單。

其實,在一連串利空消息打擊下,三星電子近來也有好消息。

任天堂的下一代遊戲機 Switch 2 ,內部搭載了輝達的 Tegra T239 晶片,這顆晶片是採用三星代工廠的 8奈米製程生產。至於其前一代 Switch 1 所搭載的 Tegra 晶片,則是由台積電生產。

Switch 2 如今取得了巨大成功,自六月初上市以來,僅四天就銷售超過 350 萬台,如今處於缺貨狀態,預料將為三星的代工業績做出一些貢獻。因此,三星電子在爭取輝達訂單上,不會完全沒機會。

不過,談完英特爾及三星電子兩家公司的先進製程技術轉進策略後,我的看法是,大部分人都在關注製程技術的競賽,但台積電除了技術領先,更重要的是產能的大躍進,這是其他對手難以望其項背的競爭利器。

其實,台積電的先進製程技術進展一直很順利,不只持續領先其他對手,更重要的是,當製程技術開發完成,且生產良率經過學習曲線的大幅改善後,更關鍵的是產能要快速增加。只有把產能準備好,才能擴大領先的優勢。

例如,最近兩年我多次去日本演講,與很多日本朋友談到,位於北海道的日本Rapidus公司,即使二奈米製程與IBM合作開發成功,但2027年開始,產能最高規畫只有二萬片,但是像輝達、蘋果這種公司,一下單就是要二十萬片,兩萬片的產能,真的只有塞塞牙縫,無法起什麼大作用。

回想2009年,張忠謀換下蔡力行,自己重回台積電擔任執行長後,在確立台積電28奈米製程已明顯領先後,便將之後的年度資本支出從27億美元翻倍拉高至59億美元。當時這個動作震驚資本市場,也引起董事會中不同的意見與討論。

不過,如今回想當年,再看看今天台積電的策略,其實脈絡相當清楚,當製程技術確定領先後,產能擴增要立即跟上,如今台積電加速投資建廠,不只在台灣,在美國也加速進行,把產能擴大到極限,對其他對手來說,這將是最難以超越的競爭門檻。

因此,簡單歸納一下,如今半導體的競爭障礙,其實早已不只是製程技術的領先而已,更重要的是資金與財務上的競爭障礙,當台積電每年持續砸下300至400億美元的資本支出後,英特爾、三星與Rapidus等對手,恐怕差距都會愈拉愈遠。

另外還有一件值得關注的消息,日經亞洲(Nikkei Asia)日前報導,台灣第2大晶圓代工業者聯電,目前正評估進軍先進製程生產的可行性,其中可能包括6奈米製程晶片的生產。

至於合作方式,聯電發言人劉啟東表示,可能是採取更「輕資產」(asset-light)的模式,尋求合作夥伴分擔負荷,而不是自行投資額外設備。 

日經報導中提到,聯電發展中的6奈米製程,將適用於製造用於Wi-Fi、射頻(RF)和藍牙的先進連接晶片、應用於多種場景的人工智慧(AI)加速器,以及用於電視和汽車的核心處理器。

此外,日經也說,已有多個消息來源透露,聯電在探索的合作選項中,先前就有與美國晶片製造商英特爾(Intel)在12奈米製程生產的合作。如今,雙方定於2027年之前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開始合作,其中包括6奈米技術。

對於日經這個報導,我的看法是,聯電未來進入6奈米先進製程的計畫,看起來應該已經有進展,而且採取的方式應該很明確,不是自己投資,而是讓合作夥伴出資,這應該是一個不錯的作法。

聯電是目前二線晶圓代工廠中,獲利比中芯及格羅方德要更優秀的公司,若能夠順利跨入6奈米先進製程的開發,確實也是對台灣在成熟製程產業中,一個很令人振奮的消息,未來若能擠入更先進製程技術的殿堂,也是台灣半導體產業得以突破的另一項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