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雄專欄】自駕革命的競爭與焦慮
張瑞雄 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叡揚資訊顧問
2025-11-17 09:45

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

人類社會總在新的技術浪潮出現時,重新學習何為秩序、何為方便、何為安全。當無人駕駛計程車在加州、德州、倫敦等地陸續上路,街頭的空氣裡同時流動期待與不安。有人把這場革命視為交通史的新篇章,也有人在深夜被一些空轉找定位的自駕車吵得無法入睡。「科技本無善惡,關鍵在於人如何使用它」,自駕計程車的擴張正在提醒世人,城市需要為新的交通物種找到合理的容身之處。

谷歌的Waymo已在舊金山、洛杉磯、鳳凰城與奧斯汀等地部署超過一千五百輛無人計程車,累積超過一千萬趟付費行程,在加州每十萬次乘車僅發生七起碰撞,且沒有重大的傷害賠償紀錄。這樣的數據代表自駕技術已不再只是實驗工具,而是逐漸邁向商業成熟的服務。尤其最近Waymo進一步把無人車帶上高速公路,使美國在自駕車商業化的競爭中重新站回領先位置。自駕車能跨越高速路段,意味著它將能滿足更長距離的通勤需求,也象徵無人計程車將從市中心的科技趣味,變成真正影響民生的交通選項。

相較之下,特斯拉的Robotaxi雖以低價作為突破策略,但在測試中仍有誤入單行道、急煞與超出服務範圍的問題,且需安全人員頻繁介入。兩者的差距並非只在技術,而是哲學上的不同。Waymo選擇利用感測器與高精準地圖,讓車輛在複雜環境仍維持穩定表現。特斯拉則堅持以純視覺AI作為基礎,試圖用神經網路模仿人類的直覺。這兩種路線誰能代表自駕的終局,目前仍未定,但城市的使用者已經在不同的體驗落差中,對兩者做出初步判斷。

自駕車對公共生活的衝擊並不只在交通效率,有居民向媒體投訴,自己住家門口成為Waymo的最佳待命點,車輛長時間集結、滑動、啟動,只因演算法認定那裡是低風險地區。技術在追求效率時忽略現實的社會情境,讓居民感受到陌生科技闖入日常的突兀。演算法的最佳解,往往與人類的最佳生活未必一致。城市治理必須在此刻建立新的規則,讓智慧交通兼顧人性需求,也讓企業在擴張時理解社區協調的重要性。

在經濟面,自駕計程車帶來的變化更不容忽視。洛杉磯的使用者普遍反映 Waymo的價格比Uber低,甚至在某些路段只要傳統平台的一半。若無人車大規模普及,最先受到衝擊的將是一般計程車司機與共乘平台的駕駛。人力成本的消失不僅影響產業生態,也可能重塑勞動市場。城市與中央政府勢必得思考是否需要過渡政策,例如協助司機轉業或建立新的職涯支持系統。科技進步不能建立在弱勢者的犧牲上,這是所有社會共同的底線。

國際上,中國、歐盟與美國的角力也浮上檯面。中國自駕車廠商以本土供應鏈取得成本與規模優勢,在複雜城市路況的應對能力更是多年累積。Waymo則強調安全、隱私與信任,並試圖將其標準輸出到倫敦等地,將歐洲視為下一個大舞台。這場競爭不只是在比技術,也是在比制度、比治理、比誰能更早贏得民眾信任,自駕車的普及程度正逐漸成為國家科技競爭力的象徵。

真正值得警惕的不是自駕車本身,而是科技過快壓過制度。若地方政府不及時制定道路使用規則、資料透明框架與事故責任界定,民眾對新技術的信任可能迅速瓦解。目前Waymo已與加州高速巡邏隊建立協調機制,以提升公共安全與溝通效率。這種積極的治理模式應該成為未來標準,也是在全球擴張中建立信任的必要條件。

自駕車到來代表城市正在迎接一種新的交通生命體,它遵循演算法邏輯移動,但生活在由人組成的街道之間。未來的城市規劃勢必要重新定義行人、單車、汽車與自駕車之間的關係,也要重新思考監管與創新的邊界。假如自駕革命真的不可逆,那社會必須在理性、制度與公共利益的基礎下,重新為這場革命設計交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