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BTC)昨晚重新站上 10 萬美元大關,創下近三個月以來的新高,引發市場熱議。截至出稿前,比特幣價格達 103,031.75 美元,近 24 小時內上漲 3.30%,最高價達 104,361.30 美元,成交量達 37 億美元。
面對國際地緣政治風險加劇及匯率劇烈波動,國民黨立法委員葛如鈞今(9)日在立法院國是論壇提出建言,強調應適時調整國家資產儲備策略,引入比特幣作為數位時代的避險工具,以強化金融韌性。以下統整葛如鈞委員所提出的四大訴求:
一、強調新台幣匯率劇烈波動的潛在風險
台灣作為出口導向的經濟體,對外貿依賴度高。近期新台幣匯率波動幅度顯著,對經濟穩定性構成潛在威脅。葛如鈞指出,目前台灣擁有 423 公噸黃金與高達 5770 億美元的外匯存底,但其中超過九成配置於美國國債,在面臨地緣衝突或市場劇變時,資產的安全性與流動性恐將受影響,應提早因應並思考多元配置。
二、主張將比特幣納入多元資產配置
比特幣作為去中心化、總量固定、具抗審查性的數位資產,過去 15 年來穩定運行,具備抗通膨與價值儲存潛力。葛如鈞引用 2023 年 SSRN 研究,指出比特幣與黃金在市場劇烈波動期間的相關係數高達 0.6,顯示其避險屬性逐漸獲得市場認可。他認為,政府應正視其潛力,視為「數位黃金」的候選資產。
三、參考國際趨勢與成功經驗
葛如鈞指出,美國已在川普總統任內,透過會計方式將比特幣納入戰略儲備,多州也陸續展開相關立法。以新罕布夏州為例,當地近日通過法案,首度允許將5%的州政府資金投資於比特幣,目前已有 28 州討論相關法案,18 州推動立法程序。
他補充,台灣今年 3 月舉行「比特幣國家儲備論壇」,前行政院長陳冲表示「比特幣不是貨幣,但它是一種可抗通膨的資產」;台大教授劉憶如也強調,比特幣因供給固定,相較歐美無上限的量化寬鬆政策更具抗通膨特性。國際富達投資(Fidelity)研究亦指出,比特幣的波動性正在下降,其作為儲值工具的角色正逐步穩固。外貿協會董事長黃志芳則指出,比特幣的去中心化特性對於處於地緣敏感地帶的台灣來說,是一種可用以分散單一貨幣風險的選項。
四、建議政府納入小比例比特幣,提升金融彈性
葛如鈞強調,他並非主張比特幣為唯一儲備解方,而是建議政府應審慎將其納入多元資產配置的一部分。透過小比例配置比特幣,可提升整體主權資產組合的彈性與風險對沖能力,強化我國金融體系在面對突發風險時的備援能力與韌性。
他進一步指出,「多元儲備、韌性臺灣」應成為新時代的國家戰略主軸。他以戰略資產比喻:「比特幣可能是數位時代的黃金、白銀,甚至是火藥,有智慧的國家不會將武器交由他人掌握。」因此呼籲政府正視全球趨勢,積極評估比特幣作為戰略儲備資產的可行性,為台灣在動盪局勢中預作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