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雄專欄】「陽光大臣」與人性的幽暗
張瑞雄 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叡揚資訊顧問
2025-09-15 10:15

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

在這個資訊科技迅疾演化的時代,政府治理也正站在一個道德與科技交叉的關鍵時刻。阿爾巴尼亞任命AI聊天機器人Diella為反貪部長的消息,不僅成為科技新聞的熱點,也如一記重擊敲響公共倫理與官僚制度的警鐘。這個虛擬的「陽光大臣」,不具血肉之軀、不會收賄受賂,也不懂飲宴應酬,它的存在,如同一面鏡子,照見的是人類制度和人性的脆弱與無奈。

在一個仍深陷貪腐泥淖的社會,將公共採購的決策權交由AI,似乎是一種「去人化」的改革突圍策略。Diella不會因私情偏袒、不會受金錢動搖,也不會因政治壓力而妥協,這樣的設計令人嚮往。畢竟對一個長年渴望加入歐盟的國家而言,透明與公正不再是抽象理想,而是進入門檻的實質條件。

這場由科技發起的反貪革命,本質上是對「人」的失望。當制度無法克制權力的貪欲,當監督機制無法抵擋金權勾結的誘惑,「交給AI處理」成為了一種避險的選擇,也是一種象徵性的懲戒。政府似乎在對人類官員宣告,既然你們總是無法抗拒誘惑,那就把這些攸關公義的職責交給不會動心的機器吧。

但這樣的轉移是否真的能解決問題?AI是否真的能做到客觀中立、不受操控?一方面,Diella確實能根據演算法比對與評估標案資料,排除過往由人所操控的「潛規則」與「默契操作」;但另一方面,這套系統本身仍由人設計、由人訓練、由人監管,甚至由特定的科技企業提供運算平台。也就是說,當我們將反貪的希望寄託在AI身上時,其實並未脫離對人性與權力的依賴,甚至可能陷入一種更新、更深層的技術黑箱。

科技本應輔助人類,而不是替代人類的良知與判斷。如果AI的運作邏輯僅僅是取代人來決策,那它不過是另一種更冷酷的工具主義。一個不會貪污的AI並不代表它就會公平,因為它可能會依據資料偏誤作出決策、可能強化社會中的既有不平等,甚至在未來的某一刻,成為另類的「數位門神」,替特定利益護航。

在對抗貪腐這件事上,技術與心理必須並進。根據心理學研究,真正能抵抗貪腐的人,往往具有高度的「誠信、謙遜」人格特質,且擁有不可妥協的道德承諾。這種內在信念,使人不輕易為財利所動,不願以權謀私。在制度設計中,若能從招募到晉升階段,著重評估這類人格特質,或許比一味依賴演算法更能建立長遠的誠信文化。

要真正減少貪腐,不能僅靠技術治理的幻象,更需要從教育、組織文化、獎懲制度等層面建立多重防線。當誠信變成一種制度性期待而非個人選擇,當抵抗誘惑不再是少數人的道德試煉,而是集體文化的基礎,那麼反貪就不用只是交給AI,而是整體社會的共同承諾。

Diella的出現,其實更像是一場象徵性的實驗,它逼問的不只是「誰能防貪」,而是「我們是否已對人失去信任」。與其倚賴機器執法,不如讓AI成為監督輔助的工具,回歸到人與制度共同維護正義的本質。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這場科技與人性的角力中,走出真正屬於公義的光明之路。

這不只是阿爾巴尼亞的選擇,也是一個對全球公共治理的提醒,科技可以提供途徑,但解答最終仍來自人性。當我們把希望交給一個AI部長時,也必須問自己:我們是否願意做一個不需要AI來管控的人。如此Diella的存在才不只是象徵著失望,而是一種走向更高自律的轉捩點。